内功
首页 > 易筋经 > 正文 客服

哪个易筋经效果好


  一位老党员干部对本院易筋经的深刻体会及评价:



  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把,三部,是何关系?能够包治百病吗?虚弱是病吗?

  达摩祖师,山洞面壁,九年苦修,佛心结果,
  三经问世: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把。
  真经传承,凤毛麟角,玉藏石中,不露真颜。
  易筋经:打通经络,修禅入定。
  洗髓经:是易筋经内功的升级。
  心意把:是易筋经搏击的升级。
  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把,三功一体,缺一不可。
  假传万卷经,真传一席话。
  拳有拳之理,功有功之道。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真经练成,享用一生,功力不减,益寿延年。
  假功无成,空练一生,功力不增,平平庸庸。

易筋经培训

  我们从来不承诺什么包治百病!我们认为:功夫再好,不练也白!不说破,不夸大,一切皆随缘!
  人分三六九等,物分贵贱真假!简单的,白捡的,绝对没有多好的效果!只能掩耳盗铃!
  习武强身,正来邪去,是汉族中医文化及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中华几千年来不朽的养生文化!
  我们从来不包这个、包那个!反正是越练越强壮!
  我们敢说的是:没有比内功更适合人类养生和强壮的办法了,就算是高科技,一样无法超越!
  我们从不包治百病!您去问医院最高教授,感冒他能包治好吗?终身不得吗?
  我们敢说:本门弟子,单单在感冒的抵抗力方面,要比他的患者,强一万倍!
  幸福指数,是人生中最实在的数据!金山银海不能替代!绿色养生,安全幸福!
  十教九邪,十经九假,只有达摩祖师一字不留,只教人习武强身,净心养生。
  古少林拳,只有达摩祖师三大内功拳,不能抗踢裆的拳,绝对不是真少林拳。
气功
  虚弱不是病,但它是万病之源!最危险的是颅压高引起的头痛,脑血栓,脑溢血!
  步入衰老气血逆行,气上头下不来,头重脚轻,头昏脑胀,心烦意乱,六神无主!
  失眠,失忆,健忘,怒发冲冠,大病潜伏,不详之气,笼罩着,伴随着,困扰着!
  这些衰老现象,常被称为亚健康,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轻易改善!
  降压药,也并非长久之计!清除毒素,疏通经络,开窍导气,未必不能改善!
  衰老并非一日成疾,改善也不能立竿见影,一切还凭自己努力,得到正确的方法。
  与西医结缘的叫病,与西医无缘的叫偏。西医无能为力了,最好是提高自身免疫。
  偏与正对立,一切不正常的症状,在古医中皆为偏!偏是中国特有的词语定义。
  出偏是人之常情,比如头痛等,除偏是对症通络,不同的招式改善不同的症状。
  除偏是绿色科学的健身,是古代渡人离苦之法,上医治未病为下,无药治未病为上!
  中国古医认为:精、气、神,少一样都会有生命危险,经络堵气血滞,为万病之源!
气功
  包治百病的都是骗子,不敢踢裆的都是假拳。
  辟谷吹嘘:癌细胞可以饿死,这就是典型的手痛医脚。
  事实真相:胃癌患者都是饿死的,鱼离开水就活了吗?
  后遗病症:辟谷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反弹变胖,浑身无力,元气大伤,经络堵塞。
  最后一招:辟谷商家又说,我们只是减肥的,想恢复去练内功通经络,一推了事。
气功
  目前,一些铁裆功,辟谷,点穴,等,号称包治百病,绝对不要相信。
  肾虚不要练肾,叶枯还需寻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
  少林达摩易筋经古本,达摩易筋经古本,养生功法,养生气功

小周天

  以下是《易筋经》伪书,迷惑人心,永无修成,伪书易筋经乃赝品,耗死在伪书上的人无可救药!

  现在将《易筋经》在拳术中的意义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我只说其在内家功夫中的意义而不管其他方面的解释和意义。

  (原文)易筋经总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介绍)佛祖说,如果想成正果者,必须要有如下基础:一是要清虚,一是要脱换。只有清虚、脱换了才能够无障碍地出入于禅定。只有知道了这些,才有继续修炼的基础。所谓的清虚,就是人体的原始本真状态,就是洗髓;脱换,就是放弃后天的气血之力(肌肉紧张发力),改变为心意发力,就是易筋。

  (原文)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介绍)洗髓是因为人是因情欲所生,生出后脏腑肢骸被肮脏所染,必须要洗涤干净到没有瑕疵的程度,才能够步入超凡入圣之门,否则就没有进入超凡入圣之门的基础。洗髓是为了清净其内;易筋是为了坚固其外。如果能够内清静外坚固了,就能长命百岁。

  (原文)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介绍)为什么要易筋?因为人体的筋骨是由娘胎里造就的,因此人天生就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等各种各样的体质,导致了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等各种体像。如果一个人内无清虚外无坚固,就有入道的障碍。所以要想入道,就得先易筋以坚固其体,强壮内里以帮助体质,否则就不能入道。

  (原文)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介绍)易筋,易就是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易,为阴阳转换之道。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但阴阳的变化,是在于人的。自身内里的先天元气与后天所练之气的运行变化,就是在接敌时劲力蓄发的阴阳转换。所以疾病是由人自身生成的,都可以改变变化。所以虚可以由实改变,刚由柔改变,静由动改变。高下可以由升降改变,先后可以由缓急改变,顺逆可以由往来改变,危险可以改变为安定,混乱可以改变成秩序,灾祸可以改变成福气,灭亡的可以改变为存续,气数尽了的也可以挽回,天地都可以翻覆,都是变化的功劳。何况人身的筋骨,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

  (原文)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介绍)筋,就是人身中的经络。骨骼之外、肌肉皮毛之内,四肢百骸,俱是经络。经络的作用就是联络周身,通行血脉,为人的精神的辅助。比如说人能够用肩膀负重,用手拿东西,用脚走路,周身能够活拨灵动,这些都是筋的力量所使然。岂能让筋弛弱、萎靡、痉挛而导致身体病、瘦、萎、懈,这样岂能入道。佛祖以此《易筋经》的方法去改变筋,筋痉挛者就改变为舒展,筋弱者改变为强壮,筋弛者改变为平和,筋缩者改变为伸长,筋靡者改变为壮实。即可以将棉泥之身改变成铁石,都是阴阳变化的功劳。身体之坚固为入圣之基础,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阴阳是由人来掌握的,没有人就没有阴阳。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为阴阳所限制,才能够以血气之躯(即肌肉紧张发力之躯)改变为金石之体。内外均无障碍才能出入禅定。易筋的功夫不是小事,练功有顺序,功法有内外,元气有运用之法,动作有起止,以至于在练功所用的药物器制、练功时间、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均有规矩。想要学得易筋的功夫,要先有信心,还要有虔诚之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坚持不懈,则能够达到入圣的目标。

  大家切记,筋在《易筋经》中不是指的人体组织中的筋,而是经络和经络中传簇的能量而形成的筋,即能量筋。“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此句话如果按照字面来看,筋与经络就是指肌肉,但是经文中为什么不把筋、经络称之为“肉”?结合《洗髓经》中的体用就会理解,元气为体,筋、理(经络)为用。

  (原文,以下为《易筋经》中最重要的功法)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介绍)人体的物质组成中,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人体的能量组成中,内有精气神的能量,外有筋骨肉的能量,这些物质与能量共同组成身体。在五脏六腑之外,由筋骨控制;筋骨之外,由肌肉控制;肌肉之内,由血脉控制;而周身上下的运动,又由元气控制。所以修炼功夫主要在于培养血气。精气神为无形之物,筋骨肉为有形之身,互为阴阳,只有阴阳转换,相融相济,才可以强身壮体。这就如天生万物,万物就是各随各自的阴阳转换所形成的,何况对于人生、对于修炼,都要如此。

  此段主要说明,精气神的能量与筋骨肉的物质之间是相互阴阳转换的-------这个道理是不是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一致?

  这个道理归结到拳术功夫中,就是内里元气的能量要阴阳转换成为筋骨肉的运动,筋骨肉的运行生成后天习练出来的精气神,而精气神又能够促进元气增强。

  先天一气的元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阳气阴阳转换合一后为真气,即真气鼓荡的真气。就是说内家功夫的能量由先天一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精气神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而生成的。

  (原文)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练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介绍)此功法必须先习练有形的筋骨肉,有形的筋骨肉为无形的元气的辅佐,而培养无形的元气,则为筋骨肉的辅助。这就是一与二的阴阳转换之道。如果只习练无形的真气而抛弃身体的有形动作,是不行的;反之,如果只习练有形的动作而不习练无形的真气,更是不行的。所以有形的身体必须要得到无形的真气,相互依存而不背离,才能够习练出不坏之体。如果有形动作与无形真气相背离而不相依存,则有形的身体也会化为无形了。所以要想练筋,就必须练膜,想要练膜就必须要练真气。然而练筋容易而练膜困难,练膜虽然困难,但练气更难。先在极难、极乱的地方立定脚跟认清实质,就会心中生定而从不动的静处认清真法。

  此段主要描述内里的以心行气要与外形动作相合。而外形动作与以心行气相合的唯一方式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外形动作能够配合内里的以心行气------当然这些具体的习练方法是故意不告诉大家的。

  而习练有三个阶段:练气、练筋、练膜。练气,即习练以心行气;练筋,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易筋换力;练膜,即能量传簇达于周身骨肉之内、皮毛之下,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周身习练成为一个能量混元体。

  此段话也说明了套路动作的意义,即套路动作是辅助习练无形的以心行气的。套路动作不是用于技击的。当然如果有人能够用套路动作技击也不是不可以。

  (原文)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介绍)务必要培养元气,守住中气,保持正气。护肾气,养肝气,调肺气,理脾气,升清气,降浊气,关闭邪恶不正之气。不要伤气,不要逆气,不要忧思悲怒以损害元气。要使元气清而至平,平而至和,和而至畅达,则元气就能够在筋中运行,并串到膜,就能够达到周身贯通灵动,元气能够运行到周身任何部位。元气到了则膜起,元气运行则膜腾。达到能起能腾的程度,则膜与筋就能够一齐坚固。

  此段与上一段意思一样,描述内里养气。中气,人体中宫之气,即心力也;正气,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不偏不倚谓之正,一气之上下贯通也。整段话的意思就是:用以心行气抽合元气生成周身整压缩旋转的后天之气,元气与后天之气合一为真气。要让真气在体内顺畅地运行流动,达到涨筋腾膜的程度。

  此段话中的养气,即写的是内五行发力,也是惊世骇俗地第一次把内五行发力提出来!

  内五行发力,就是心肝脾肺肾之间的能量传簇,就是杨露禅先生说的中定。具体来说,就是河车运行时,以心行气驱动元气在命门与上下贯通之力合一为真气,真气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后抱住两肾,两肾上抱肝脾,肝脾上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气,气抱力--------这就是惊世骇俗的内五行能量传簇!

  当然,这内五行发力,即五行劲力,只有在内家功夫的高层次阶段才能够感觉并控制,一般的内家拳习练者是难以企及的。不过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地习练,在五年之内是能够感觉并控制内五行之间的能量传簇的。

心意拳

  内五行的能量传簇的功夫作用就是将躯干练活,将五脏六腑练通,五行之间的能量传簇就像一个涡轮,能够在体腔内增压,是涨筋腾膜的内因。内五行的能量传簇向外鼓荡,才能够最终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内五行的能量传簇作用于外就是挺齐四梢的能量,这个能量与三心归聚的能量对拉拔长,生成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这段话就是写内五行发力导致的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就是神行,能量自动在周身传簇。所以这个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过程就是精气神流串于周身的过程,就是还虚的过程。

  修道是静心固气,习练功夫是动心养气。何为养气?习练以心行气将气越养越大越强也!

  (原文)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练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介绍)如果只练筋而不练膜,则膜就没有功能;只练膜而不练筋,则膜无所依托;只练筋、膜而不练气,则筋、膜如泥一般不起;只练气而不练筋、膜,则元气萎靡而不能流串贯通于筋络。元气不能流串,则筋就不能坚固,这就是真气与筋、膜相融相济而共同到达正道。

  此段话描述元气、真气、筋、膜都要习练,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原文)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介绍)等到把筋练起来之后,必须要加强功力,务必使在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向外扩张流串,让周身的膜都能够腾起,与筋一样坚固,让膜着于皮毛,坚固内里,这才是元气与筋、膜各负其责。否则筋即便坚固了也对身体没有帮助,就好像植物没有土去培养,是不能练出功夫的。

  涨筋腾膜就是能量传簇的逐步发展阶段,能量传簇先在经络中形成一根筋,然后向骨肉、皮毛扩张、流串到腾膜的程度。

  “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这就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能量达于皮毛之下,能量就在皮毛之下呆着,周身就是一个时刻向外鼓荡着能量的能量体,就像皮球一样,能量就显于皮球的球体之下。对于功夫来说,皮毛就是球体,能量就存在于皮毛之下。能量存在于皮毛之下,则周身处处是能量,周身处处是丹田,周身处处有手眼,此均为周身处处是能量使然。

  (原文)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介绍)大家切记,此段话为后人所加,内容是错误的!我先把错误的内容翻译出来,再指出其错误之处。

  (以下内容为错误的)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膜是什么,膜不是指肉脂膜的膜,而是指筋的膜。肉脂膜是腹腔中的东西。筋膜则是骨骼外面的东西。筋联络着四肢百骸,膜则包贴骸骨。膜比筋软,比肉有弹性。膜在骨肉之间,是包住骨骼连住肌肉的物质。习练易筋者,必须使元气串于膜间,护骨壮筋,让筋膜合为一体,才是全功。

  正确的概念是,前面正文中已经明确写明“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练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以上几句经文原话,清楚地告诉大家,筋,就是经络,无处非筋,无经非络,只要能够传簇能量的部位都是经络。并且气、筋、膜都要练,但是并没有说先练膜后练筋,而是行于筋、达于膜,即应该先练筋后练膜。最后,膜腾起后要着于皮,固于内-------由此我们得知,筋膜不是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而是能量传簇形成的能量的筋、能量的膜,即筋膜是习练出来的,而不是人体固有的东西。并且,“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这句话明确说明了练膜要在练筋之后。

  膜是什么?膜就是精气神能够达到的人体最外端的梢节,包括皮毛!

  而“般刺密谛曰”却将筋膜当做一种人体的组织器官来特意“说明”一下,不但在本段文字之内就违背经文,而且给后人留下一堆垃圾,比如说现在与“般刺密谛曰”一样认为筋膜是人体组织器官并且要习练筋膜这个人体“组织器官”的大有人在!可实际上根本就找不到筋膜的影子,更别提怎么习练了!

  总之,加上“般刺密谛曰”这句话的人,不管是少林寺的人,还是流传《易筋经》的人,都是没有习练出内家功夫并且不懂内家功夫的人。

  (原文)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介绍)内外相对,壮衰相对,壮与衰比较,壮可以长久。内与外比较,不可忽视外。内里壮了就是坚,外表壮了就是勇。坚勇相济才是真坚勇。坚勇了才能成为万劫不化之身,金刚之体。

  (原文)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介绍)习练内壮有三个原则,一个是守中道,守中道的目的是为了集聚元气,就是中定;而集聚元气需要用眼、耳、鼻、舌、身体、意。

  眼、耳,鼻、舌、身、意,实际上是在写外五行的封闭,即闭五行。外五行在后来前辈大湿的拳论中被称之为眼、耳,鼻、口、人中,此外五行与心肝脾胃肾内五行相连,在习练或实战时必须要封闭。原因如下:1,此外五行都是接受人体外部的声色味气的,在习练内家拳的高层次阶段,主要就是在习练身体对于能量传簇的感觉、反应,对自己的身体及能量传簇有一个彻底的认识,所以外五行就要封闭与外界联系,不被外界信息打扰,而是外五行统一向自己体内反观内照,感受身体的能量传簇,这也是内外合一的一部分;2,外五行与内五行相连,所以如果不封闭外五行,内五行的能量传簇(气)就会通过外五行跑掉,所以即便是呼吸也要若有若无,微息;3,闭五行主要以存内气为目的,但绝不是把外五行封闭得严严实实,外五行在实战时需要观察对手,这就是内观己外观敌,所以闭五行只是相对来说的封闭,而不是绝对的封闭外五行。

  而守中道需要闭五行的目的,就是要让眼、耳,鼻、舌、身、意都去反观内照自身的能量传簇,外观敌是建立在对自身的能量传簇有彻底的了解的内观己的基础上的。

  闭五行的方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闭五行的习练方法就是看住能量传簇,用外五行感觉、体会体内的能量传簇,以达到神行的目的。而看住劲力,就不能一念冥想,这就是修炼与功夫不一样的地方。

  “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此即为神行,即为站桩的状态。大家比较并思考一下,这真正的站桩与傻站的区别!

  手要用揉的方法帮助集聚元气。练功时仰卧,手掌放在胸腹、两乳之间的位置,即为人体之中,此中是人体元气所存之地,必须要守住。守中之法,在于含眼内视于中,凝耳内听于中,闭口用鼻均匀自然呼吸,身体安静平和,四肢不动,意念不离于中,中既是心脏的位置。先把意念放在中道之上,抛弃其他念头,逐渐达到身体、意念静如一体,就是守中。此为身心合一之式。揉即在帮助身心合一,则一身的精气神集聚在中道。元气长久集聚,自成金刚之身。如果不能守中而杂念纷纭,心想琐事,神气就不会集聚于中,则揉也失去意义,没有益处。

  声明一下,我没有习练过易筋经,我是通过习练形意拳、太极拳的方法习练涨筋腾膜的,所以关于躺着守中道、揉法以及十二式是否能够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外五行反观内照,内五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达到内外合一,即积元气。

  内家功夫中,所谓的中、中道、中定,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中非常重要,以心行气起于中,一气之上下贯通存于中,能量的阴阳转换通于中,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以中为轴,五行能量传簇生于中,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变化于中,所以只有找到并且练出身体的这个中,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原文)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介绍)第二要意念专一于中,不能念及其它。身体之中,精气神血的行止均由意(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控制,没有意则精气神就不能运行。守中之时,意念在掌下随掌行止,才能身心合一。如果意念不在掌下而任其于四肢游荡,则精气神即走散在四肢,就成为外壮而不是内壮了。只揉而不集聚元气,揉就失去意义,没有益处。

  大家一定要注意,此意为体意,即压缩旋转之意,非大脑意识,大脑意识是无法做到能量传簇的。

  (原文)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介绍)第三要让元气充满中道。揉与守都是为了集聚元气。元气集聚了,精气神血皆守于中道而不外弛,揉久了,元气在中道集聚得越来越多而不旁溢。元气集聚了劲力也就集聚了,元气充实了劲力也自然充实了。此集聚起来的元气就是孟子说的至大至刚,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如果元气没有充实中道,就随意念散于四肢,就会不但不能外壮,内壮也不坚固,内外皆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