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

道家气功养生简介


静功主要着眼于内心的“静”、“定”,动功注重肢体“动”、“摇”,气功则动静兼容,但核心在于“气”(呼吸)的锻炼。《淮南子·齐俗训》说:“今夫王子乔、赤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这是最早的气功流派。《太上老君养生诀》说:“老君曰:‘玄牝之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每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徐徐按捺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汩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痰去矣。”

健身气功

作为专门的概念“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隋唐著作中。《太清调气经》说:“服气功余暇,取静室无人处,散发脱衣,覆被,正身仰卧,脚及手并,须展,勿握固,净席头边垂下著地,其发梳通理,令散垂席上,即调气。”《延陵君修养大略》说:“八十以上者,罪位已定,无可救之法,脑竭髓尽,万关乾枯,神谢气亡,尸行鬼步。”唐代养生家桑榆子注曰:“此言无可救者,只谓气功已晚,向我之事不及矣。”(《云笈七籤》卷59)《中山玉柜服气经》亦说:“气功妙篇,气术之道数略同,专其精通,则世一二。”延至现代,这一概念的运用更加广泛,它把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的养生方法都包括进去,成为一门对人体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古老而又新兴的生命科学。

健身气功

道家气功功法的基本科学根据是我国古代的元气论。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与气的运动变化有关。《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种对自然的朴素唯物的认识,引进医学养生学领域,古人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正如《难经·第八难》所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道家气功养生家吸取了秦汉流行的元气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产生,由元气组成的。《太平经》说:“夫物,始于元气。”又说:“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因此,“人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失气则死,有气则生。”

葛洪亦把元气作为养生的根本,他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故行气胎息者,“内以养身,外以俗恶”。(《抱朴子内篇·至理》)在《云笈七籤》卷56中有《元气论》一篇,其序称“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澡叨预一课,忝窃三才,渔猎百家,披寻万古,备论元气”,而成专论。